山西男子撿到「爛木匣」,內藏193件唐朝金器,專家估值:4150萬

happy 2023/01/09 檢舉 我要評論

「九秋風露越窯開,奪得千峰翠色來。」青瓷釉色晶瑩如九代露水,色澤如千峰滴翠。寶物總是讓人眼前一亮,有一些寶物的問世是經過辛苦發掘,有一些則是偶然。

我國地大物博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稀世珍寶,其中一些已經陳列在博物館中,供大眾瞻仰。剩下的一部分還處于隱藏階段,等待著「有緣人」的發現。曾經陝西就有一個男子在除草時發現了一個「爛木箱子」,看似其貌不揚的箱子中竟然藏著193件唐朝金器。

上個世紀70年代,山西省軍屯溝大隊組織村中居民一起去割草。共同勞作割草這項活動在那個年代並不罕見,每一年村中都會組織一次割草。在這次除草活動中,一個村民發現了一件奇怪的東西。這個東西鑲嵌在土溝崖壁上,外觀看上去與木盒子類似,但因為年代久遠,木盒子很大一部分呈現腐爛狀態,輕輕一碰就會破碎。

吸引村民的是這個木盒子中的東西,裡面有很多青黃色的古物。發現者當即通知了村中的同僚,大傢伙圍著這個木盒子觀察良久,誰也摸不透其中到底藏著什麼。消息一出,驚動了村中很多人,越來越多的人對這個木盒子進行圍觀。其中一些村民將這個木盒子從崖壁上小心翼翼的取下,仔細打理後發現,這個木盒子內可能真的藏著稀世珍寶。

木盒子裡面的青黃東西,很像是黃金又很像是青銅,上面篆刻著一些生僻文字。夜幕降臨,村民們將木匣子中的東西分了分就散場了。木盒子的發現人得到一些「寶物」和木盒子,他直接帶著木盒子和裡面的東西到了鎮上信用社,在那個年代受環境的影響,農村人的思維方式普遍比較簡單,這個村民認為信用社的人能給他一個準確的答案。

信用社的工作人員對這個木盒子裡面的東西進行了簡單判斷,分析出這應該是一批價值不菲的文物。工作人員立即向當地文物部門進行了彙報,文物部門經過一系列的鑒定後,又將這個消息回饋給了山西省文物局。經過山西省文物局的鑒定,確定木盒子中的東西是黃金,專家對第一個發現木盒子的村民進行了詢問,村民也一一告訴他們發現過程。

村民說當他發現這個木盒子時,木盒子重量高達五六十斤。木盒子裡面的東西,村民們也進行了瓜分,很多人手裡都有這些黃金。專家們聽到這個村民的敘述後,頓時眉頭緊皺。如果這件事不進行及時的處理,很可能會帶來很大的麻煩。專家聯繫了當地警方,讓警方為他們提供幫助。專家們和員警來到村莊中,苦口婆心勸說,村民們終于將手中的黃金悉數交還。

村民們能主動上交文物,證明專家們和員警的處理方式很得體,沒有導致文物破損,也維護了人民群眾的安全。村民們也將被動變為主動,不僅免受牢獄之災,而且主動上交文物還有功勞。

所有文物收集齊全後,專家們開始了仔細的研究。其中有五件物品上篆刻有銘文,證明這些文物屬于乾元元年。種種資訊都在指向這些文物屬于唐朝,乾元元年是西元758年,這一年正好是對應安史之亂,正處唐朝危機中,安祿山、史思明等人發動兵變攻陷唐朝都城長安,唐肅宗匆忙繼承皇位,上位後趕忙組織官兵平定天下之亂。

時間點得到了證實,金器的主人也浮出水面。其中一件黃金上篆刻有「柱國魏國功臣張通儒進」,證明張通儒就是這批金器的主人。專家們查閱歷史文獻,發現還真有張通儒這麼一號人。文獻顯示,張通儒不是一名唐朝官員,他是叛賊安祿山的手下,安祿山稱帝後,他拜張通儒為宰相,張通儒成為了他的重臣。那麼這樣一大筆財富,為何會不見天日?

經過專家推測,軍屯溝應該是安史之亂的戰略要塞,張通儒將寶藏埋藏在這裡主要是當時情況緊急,帶著這麼一筆財富逃跑會很不方便,所以不得已之下他才將寶藏掩藏在此地。張通儒不想讓別人得到這個寶藏,只好藏匿起來,令他沒有想到的是,他沒有機會重返此地。

張通儒戰亂中去世,他去世這批寶藏就下落不明,沉溺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。如果不是那個村民發現,可能這些寶藏永遠都不會現世,對我們而言也是一種損失。這批黃金總重三萬多克,專家估價應該在4150萬元左右。

誠實是為人之根本,在遇上文物時,一定要積極上交國家,不然帶來的後果不是個人可以承擔的。對待文物,我們要有一顆敬畏之心,心中要時刻謹記這是屬于國家和人民的財富,有了這些文物才能孕育出優秀的中華文化。

用戶評論
你可能會喜歡